中国经济改革“欲进还退”

2012年12月25日
  

过去一年,在让经济向更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方面,中国前进了一步。然而,过去几个月,中国又后退了一步。

今年前3个季度,消费对增长的贡献超过投资,这一趋势始于去年,对于一个长期以来过度依赖投资的经济体而言,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。

然而,面对经济不断放缓,中国政府通过寻找似曾相识的解决方案抹杀了部分进展:中国扩大了支出,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项目方面。

因此,中国经济将以相对较强劲的状态告别2012年,但数据可能会显示,其中的原因在于投资,而非消费。

铁路支出飙升就证实了这点。今年10月,铁路项目投资同比增长82%,高于8月的37%。

以前我们曾看到过这种倒退。即将离任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早在2007年就宣布,中国经济处于危险的失衡状态:中国经济增长已变得“不稳定、不平衡、不协调、不可持续”。但当全球金融危机在2008年末爆发时,中国启动了4万亿元人民币(合5850亿美元)的经济刺激方案,以避免经济陷入衰退。

这导致2010年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(GDP)的比例升至近50%,这一比例在任何一个领先经济体的和平时期都是前所未闻的。另一方面,个人消费仅占GDP的35%左右,低于上世纪90年代的46%,而且远远低于其他快速增长国家的标准水平。
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最近的一篇工作论文对中国过度投资的规模进行了评估。其结论是,中国的投资水平,比其所处发展阶段的最优水平高出约10%。

这篇IMF论文的作者写道,“与导致亚洲金融危机(1997年至1998年)的其他亚洲经济体当年的隐含过度投资相比,或者与1980年的日本(之后日本进入‘失去的10年’)相比,这一偏差更大,持续时间也更长。”

单单从这种对比来看,等待中国经济的似乎将是一种可悲的命运。然而,中国与之前出现过度投资的亚洲国家存在两个重要不同点。

首先,中国投资的资金几乎完全来自国内。这意味着,中国应不会受到曾困扰韩国和泰国的那种外部债务危机的影响。

其次,尽管最近出现倒退,但中国政府似乎对于过度投资的危险有着深刻的认识,并已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变增长的支撑因素。

中国在建设福利国家方面已取得进展,这是让人们扩大支出的一种必要支撑。超过4.30亿的中国人现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,10年前只有4000万人享受。

中国政府已开始谨慎放松利率管制。今年6月,商业银行已可以将存款利率设定在超出基准利率10%的水平。这一看似不大的举措,正为加大银行之间的资金竞争铺平道路,这将提高借款人的资金成本从而抑制投资。

经济结构改革正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。

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工作年龄人口即将减少。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已经减缓,因此雇主对员工的争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激烈,薪资一直以每年约10%的速度上涨,而薪资上涨是推动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
几乎肯定会在明年3月被任命为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,迄今就经济改革发表了很多正确的言论。他曾在11月底的一次讲话中表示:“不干可能不犯错,但要承担历史责任。”

高盛(Goldman Sachs)投资管理部中国副主席哈继铭认为,李克强将把注意力放在让农民更容易入城方面,他还将推动服务业更广泛地向私人投资者开放。但这些想法都已讨论了一段时间,新的政策可能只会缓慢实施。

哈继铭表示:“渐进主义(而非激进改革)仍是未来改革的基调。在实行重大改革时强调试点计划的重要性,就证明了这点。

这些都是正面的兆头。但正如今年所显示出的那样,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变远非板上钉钉。

在遇到经济增长可能大幅放缓的问题时,政府官员太容易将转型目标搁置一旁了。

译者/梁艳裳

 

相关新闻

国际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