透视寓言谈管理

2012年12月03日
  
来源:大唐淮北发电厂       作者:刘健
 
      中国古代有一则寓言故事《愚公移山》,寓意人多力量大,只要团结一致、下定决心,没有办不成的事。但《三个和尚没水吃》的预言故事却恰恰相反,劳动力增加了,不仅没增加“产值”,反而带来了负效应,这是什么原因呢?下面,我们不妨透过《愚公移山》和《三个和尚没水吃》这两则寓言,谈谈管理问题。

  《愚公移山》是一则关于“人心齐,泰山移”的故事。故事说住在太行、王屋二山北面九十高龄的北山愚公,因为面山而居,出入很不方便。为改变现状,愚公采用家族式管理方法,率领子孙荷锄挑担,扣石垦壤,开展移山行动,并最终感动了天帝,命令大力神搬走了两座大山。“移山工程”之所以能够实施,大致有三点原因:一是有为众人所认同的共同愿景:通过移山填海,改变闭塞不便的现状,从而实现“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”四通八达的目标。二是有一个坚强的领导者。“人无头不走,鸟无头不飞”。愚公年高德劭,是家族的老祖宗,其智慧和能力为子孙们所认同,其一呼百应、绝对权威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。三是有同舟共济、乐于奉献的战斗集体。移山者是一个不计个人得失的战斗集体,为了共同的目标,他们可以“寒暑易节,始一反焉”,其精神可歌可颂。

  《三个和尚没水吃》的寓言故事,则反映了缺乏管理、人心涣散、人浮于事、互相推委扯皮、相互依赖、工作效率低下的一个群体。当寺庙里只有一个和尚的时候,为了满足自身需求,他可以挑水,再苦再累也其乐融融;有两个和尚的时候,因付出和分配是均等的,谁也不会吃亏,因此,他们自觉地采用“抬水”的办法解决吃水问题;当第三个和尚出现的时候,由于汲水工具的局限性,只能由一个人挑水或两人抬水,因此在每一次取水活动中,必然会出现一位不劳而获、坐享其成的和尚。“三个和尚”和“愚公群体”的不同点是,他们既没有共同的愿景,也没有坚强的领导;既没有完善分配机制,也没有奉献精神。因此,这个集体最终不欢而散、土崩瓦解将成为必然。

  “三个和尚”的故事是不是反证了“愚公”管理方法的完美呢?也不尽然。如果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加以分析,你就会发现,愚公改善交通条件的愿景是好的,但搬山的方法是错误的,因为它不切实际。如果不使用先进手段——大力神移山,单单靠愚公及他的子子孙甚至全村人“排山倒海”的决心和原始落后的工器具,搬走大山是不可想象的。

  这两则寓言给我们的启迪是深刻的:一个企业,要想发展壮大,首先必须提炼并形成为众人乐于接受、切合实际的共同愿景,激励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;其次要创新思维,屡攻不成,可以考虑更换攻打方法,山实在移不了,也可以选择搬家或者打通过山隧道,未尝不是解决问题、实现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;再次要引进现代管理手段,比如完善绩效考核办法,鼓励多劳多得等,让员工在激励中奉献,在考核中增添动力,在人本管理和共享创业成果中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。如此,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、稳定、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的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。

相关新闻

集团要闻